和高铁一样高速发展的保障房领域,这几年爆出的质量问题其实也不算少,北京旗胜家园“墙脆脆”事件,包头棚户区改造项目墙皮起砂脱落事件,北京明悦湾[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和青海康川新城因质量问题被拆除重建事件,广西廉租房工程“瘦身钢筋”事件等,说明在建设速度和质量问题之间的平衡上,保障房建设领域并非做得完美。
时间紧、任务重、利润低,是保障房问题的三大症结,其背后的根源是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的保障房建设的激励问题。
保障房的质量问题实际上是资金困境的外在反映。经适房、限价房除去各种税费和通胀因素几乎没有赢利可言,廉租房和公租房更是由于资金回笼速度慢、缺乏退出机制,企业缺乏参与兴趣,即使勉强参与,也会在建设过程中尽力压缩成本。今年以来建材、人工价格连续上涨,使得保障房的建设“压低成本”的动机更加强烈。如果因为政治任务或者以商品房配建保障房的形式“逼迫”开发商而建,则开发商为了压缩成本而偷工减料危害工程质量就在所难免。如果这个问题不得到有效的解决,无论采取多么严厉的政策和监管都不能有效遏制保障房质量问题的发生。
在资金来源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目前对保障房建设的激励采取的是“立军令状”、分解任务的方法,从结果倒逼。这种运动式的方法,固然能有效地引导地方政府将注意力从土地财政上转移到保障房上来,但其负面影响仍不可忽视。在“军令状”压力之下,在后续资金还未有着落的情况下,各地保障房边设计、边开工、边办手续、边找资金的“N边工程”比比皆是,对施工、监理、建材等企业的招投标流程也常常走过场,质量问题在任务压力之下被放到次要位置。
据最新数字,5月底各地保障房开工任务还仅占全年任务的3成,1个多月之后,全国各地都“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这样密集的开工,其中有多少是在数字上做文章,有多少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匆忙开工,这怎能不让人疑虑重重?
保障房质量一直是政府部门监管的重点,从制度上也开始引入“质量终身责任制”,北京也于近期试点保障房第三方检测。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如此严厉的制度管制之下,保障房质量问题仍然频频出现,说明除了在监管体制建设和法律上的事后惩罚制度的完善上着手外,还应从质量问题出现的根源着手,从制度上解决保障房的资金来源问题,让保障房建设本身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为保障房建设探索出长效机制,配套严密的监管体制和事后惩罚机制,才能防止保障房质量问题爆发。